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

讓孩子遠離過敏之苦


讓孩子遠離過敏之苦

為什麼時代在進步,過敏兒卻愈來愈常見?也是氣喘兒的馬偕醫院醫師黃瑽寧提供,預防過敏三大原則,以及三大過敏症的居家照護法,教你做最完善的準備。

現在小兒科門診的小病人,幾乎一半都有過敏體質。為什麼以前過敏的人沒那麼多,現在孩子卻動不動就過敏呢?目前有幾個可能的原因:

一、家族遺傳:目前看來,似乎母親過敏比父親過敏還容易遺傳到孩子身上!有些人認為胎兒還在子宮的時候,就已經受到媽媽過敏的環境影響。另一個說法是,重要的過敏基因可能存在於粒線體(一個只帶有母親DNA的胞器)。

二、空氣污染:基因絕對不是造成過敏的唯一兇手,一般認為,空氣污染才是引發過敏最重要的因素。舉例來說,在柏林圍牆倒塌後,東德人因為開始移居或接受西德的現代化生活,環境中空氣污染與日俱增,過敏的人數也開始上升。然而,東德人還是東德人,他們的基因並沒有改變,是環境的污染引發他們的過敏。

三、衛生理論與農場理論:這是近年很熱門且令專家們尷尬的理論。當各國致力於公共衛生,改善環境清潔之餘,雖然減少了感染性疾病,卻讓我們的免疫系統「訓練不足」,英雄無用武之地。比如,寄生蟲疾病在都市已很少見,所以用來對付寄生蟲的E抗體(IgE),幾乎碰不到敵人。這些抗體因而轉向攻擊我們自身的鼻腔、氣管、皮膚,造成過敏鼻炎、皮膚炎與氣喘。相反的,住在鄉下農場的孩子每天接觸家禽家畜的細菌與毒素,免疫系統「訓練有素」,反而比較不會過敏。但請不要誤會,並不是接觸每個細菌病毒都能保護過敏兒,比如說: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或者是百日咳的孩子,反而都比沒得過的孩子更容易產生氣喘。所以「骯髒吃、骯髒長大」這句俗語,恐怕還要有些運氣的成分。目前全球皆然的三大過敏症是氣喘、過敏性鼻炎與異位性皮膚炎。

寶寶的免疫系統有過敏、不過敏兩條路走,一開始我們不會知道孩子的免疫系統會走哪條路。目前已知兩個最重要引起呼吸道過敏的過敏原,就是塵蟎及黴菌。如果能夠讓胎兒或新生兒減少接觸到這兩種過敏原的刺激,應該就可以預防或降低過敏症狀。這裡介紹一些可能可以預防孩子過敏的方法。只要在懷孕的第二產期,一直到新生兒出生後的六~九個月內,謹守下列三原則,應可減少過敏兒的產生。

三原則預防過敏

一、懷孕期間一直到新生兒時期,減少居家環境過敏原與空氣污染物濃度:空氣污染與室內過敏原(塵蟎與黴菌)絕對是引起過敏的第一禍首。子宮內胚胎時期或嬰兒時期若暴露在污染的環境中,體質就會被致敏化。

因此,在懷孕期及新生兒時期,建議家裡所有的人都戒菸,減少長時間燒香及油煙暴露,甚至暫時搬離都市也是一種選擇。空氣清淨機多少有一些幫助,但並不顯著。
減少塵蟎與黴菌要常常除濕,杜絕家中黴菌滋生,定時消毒洗衣機,並使用防蟎寢具、枕套、棉被套等等,乃不二法門。

有人以為熱水洗被單、曬太陽就能殺死塵蟎,但防蟎套的效果仍然無法取代。當你好不容易洗曬被單或枕頭套,包上床墊,用力一拍,這些躲在床墊裡的塵蟎又從縫隙中鑽上床鋪了。要清除彈簧床墊裡的塵蟎基本上是不可能,只有用防蟎套阻隔牠出來,再於防蟎套之外再加所謂的床罩、床包,才有可能隔絕這些看不見的小蟲。

二、餵母乳,或低過敏配方(水解蛋白配方奶粉)至少六個月:餵食母乳時,母親應少吃其家族中已被證實會造成過敏的食物(較常見者為乳製品、蛋、魚、豆奶或花生)。

餵水解蛋白奶粉與餵母乳這兩種方法,屬於完全不同的思維:前者是選擇逃避,後者則是選擇面對。吃水解蛋白奶粉,目的是逃避牛奶蛋白的刺激,讓寶寶降低風險,免疫系統就不會被激發。這樣做雖然暫時平安無事,但終究有一天,寶寶必須開始離乳,吃副食品,這時候就無法再逃避,躲也躲不掉了。

研究指出,雖然水解蛋白奶粉可以在一歲時減少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,但對於之後的呼吸道過敏,並沒有明顯的幫助。相反的,母奶本身就含有各式各樣的蛋白質,與媽媽吃的食物有關,可以給寶寶的免疫系統少量但多元化的刺激,只要媽媽吃什麼,母奶裡就有什麼。這樣少量、多元化的接觸,會讓寶寶的免疫系統產生耐受性,當免疫系統產生耐受性時,過敏的症狀就不會發作了。很多媽媽誤信抽血驗過敏原的報告,認為只要有某種食物呈現陽性,就不能再吃,事實不然。如果寶寶驗出來對牛奶、雞蛋過敏,但完全沒有症狀,表示他對此食物有耐受性,既然沒有症狀,就可以放心的吃,不要過量即可。

有些媽媽為了發奶,會大量攝取某單一食物,我建議媽媽儘量別這麼做,因為這樣會讓寶寶暴露在很大量的某一種抗原裡,寶寶免疫系統吃不消,過敏症狀就會產生。

三、不要延遲至九個月大以上才添加副食品:什麼時候吃副食品在醫界也有很多討論。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建議是六個月大以後再給與副食品,美國兒科學會(AAP)則認為四~六個月大就可以提供副食品。台灣並沒有規定,我個人的看法是四個月開始少量多樣化的接觸副食品,讓寶寶產生耐受性,長大後過敏的機率反而低。

醫界有另一種說法是過敏寶寶要九個月大之後再提供副食品,基本上這是美國兒科醫學會十年前的建議,目前已經取消了,我個人也認為不適當。太晚添加副食品,不但無法避免過敏的產生,而且常常造成餵食困難,之後的營養會容易出現問題,對免疫系統發展更不是件好事。
根據北歐的一項研究顯示,太晚吃副食品的孩子,反而可能增加過敏與氣喘的機率。事實上,如果是母乳嬰兒,很早就已經透過母乳接觸各種不同的致敏原。

根據《Nature》雜誌的一篇研究顯示,母乳之所以可以預防過敏,就是因為它能「少量而多樣化」的刺激嬰兒免疫系統,進而讓嬰兒對可能過敏的蛋白引發耐受性。臨床上我見過非常多的家長,因為太晚添加副食品,添加時又太過謹慎,反而導致幼兒太晚離乳,營養不良,過敏的機率也不見得降低。我認為,母乳不要太早停,甚至可以餵到一歲以上。但是副食品仍然應該早點開始(四~六個月大),少量而多樣化的攝取,每週增加一種食物,這樣不但營養充足,寶寶厭奶期也不用擔心,更不會增加過敏的機率(甚至減少),應該是比較好的做法。

三大過敏照護法
接下來,我針對三大過敏症談談照護方法:

氣喘不見得要喘
我自己在兒童時期就是個氣喘兒,所以對這個疾病有很多經驗談。
首先父母要知道:氣喘,其實就是「過敏性氣管炎」,它就和過敏性鼻炎、異位性皮膚炎一樣,屬於過敏體質的三大疾病。
為什麼要強調這個定義,是因為很多家長聽到「氣喘」二字,馬上聯想到電視上呼吸困難、命在旦夕、喘得面青唇白的畫面。但只有嚴重的氣喘兒才會像電視上喘咻咻的,大部分孩子都是慢性咳嗽,比如夜間咳嗽,或者感冒久咳不癒。有些醫師喜歡說「過敏性的氣管」,讓家長聽起來悅耳一點,倒也無不可,其實是一樣的意思。

根據全球氣喘創議組織理事會(GINA),氣喘有六個指標可以居家檢視:
1. 呼吸曾有「咻咻」的喘鳴聲。
2. 常會夜間咳嗽。
3. 每次運動或遊戲完都會咳嗽。
4. 接觸到污染的空氣,或某種過敏原,就會胸悶、咳嗽,或者發出喘鳴聲。
5. 每次感冒都「痰很多」,而且症狀都「超過十天以上」。
6. 以氣喘的藥物治療後,症狀就明顯減緩。

上述這六個指標,只要符合一項,就可以懷疑是氣喘兒。還有個重要的觀念,過敏體質一旦被誘發,就不可能回頭了。我常跟病人說,過敏可以控制,但不可能根治。要好好「控制」孩子的過敏性氣管炎,可以從環境控制與藥物控制著手:

一、環境控制

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塵蟎的防治。以下提供兩種方法來滅絕塵蟎與其他致敏原:
●降低室內溼度:當室內溼度在50%以下時,塵蟎和黴菌兩大致敏元凶會很難繁殖,難以存活。
●不要抽菸:很多爸爸以為去陽台抽菸就沒事,即便如此,也很難讓屋內保持無菸的環境。長期暴露在有菸的致敏原下,孩子的氣喘不容易改善。

氣喘與鼻炎「焦不離孟,孟不離焦」

氣管與鼻腔都是呼吸道的一部分,有過敏性的氣管(氣喘),就一定會有過敏性的鼻炎。以兒童而言,這兩種疾病常常同時存在,只是程度的差異。根據研究,有氣喘的病人80%會合併過敏性鼻炎,而有過敏性鼻炎的病人則有10 ~40%合併有氣喘,可知這兩種疾病是「焦不離孟,孟不離焦」。過敏性鼻炎的症狀包括:流鼻水、鼻子癢、鼻塞與打噴嚏。比如說,每天晚上睡覺都鼻塞睡不好;每天早上起來都會打好幾個噴嚏;整天揉鼻子,加上黑眼圈……這些都是常見過敏性鼻炎小朋友的症狀。

過敏性鼻炎根據疾病持續的時間,可分為「間歇性」或「持續性」。間歇性的定義是:症狀發生頻率小於一週四天,或者反覆發作不會連續超過四週;而持續性的定義就是:每個禮拜四天以上都在鼻塞、打噴嚏,或者症狀已經連續超過四週以上。

變化多端的異位性皮膚炎

異位性皮膚炎變化多端,非常複雜,跟所有的過敏體質一樣,異位性皮膚炎也跟遺傳有關係,然而並不是絕對。家人若有氣喘、過敏性鼻炎,或同樣有異位性皮膚炎,都可能讓孩子更容易得到這種體質。異位性皮膚炎也與孩子皮膚的免疫系統有關,有金黃葡萄球菌等細菌寄生在皮膚所致。

照顧異位性皮膚炎的法寶之一就是保濕。以下提供幾個方法給家長參考:

●洗完澡後要勤勞的幫孩子擦保濕乳液或無化學添加濕疹膏。
●夏天可以每天保濕一次,冬天則是兩次以上(最好三~六次)。做好保濕可以減少使用約50%的類固醇!
●已經在上學的孩子要隨身帶無香料的保濕劑,或者放在學校、家教班,讓他隨時可以保濕。
本文摘自《0-6歲免疫力關鍵問答》



健康資訊

201408311622濕疹自救研習坊2014-9-28



自然醫學

201409020229小兒過敏的原因有哪些呢

201409020127為什麼過敏的孩子愈來愈多?


天然營養補充品--濕疹、過敏系列

201408232053Udo's精選有機3.6.9混合油

201408221436複方消化酵素

201408221336LuckyVitamin複方益生菌


個人護理系列

201409011403神恩CHARISMS有機濕疹膏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