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艾灸—抗衰老療法>
艾灸的作用一、通經活絡
經絡是氣血運行之通路,經絡通暢,則利於氣血運行,營養物質之輸布。寒濕等病邪,侵犯人體後,往往會閉阻經絡,導致疾病的發生。
艾灸借助其溫熱肌膚的作用,溫暖肌膚經脈,活血通絡,以治療寒凝血滯、經絡痹阻所引起的各種病證。
艾灸的作用二、行氣活血
氣是人的生命之源,血為人的基本物資,氣血充足,氣機條達,人的生命活動才能正常。艾灸可以補氣、養血,還可以疏理氣機,並且能升提中氣,使得氣血調和以達到艾灸保健的目的。
艾灸的作用三、祛濕散寒
氣血的運行,遇寒則凝,得溫則散。中醫認為,血見熱則行,見寒則凝,故一切氣血凝澀的疾病,均可用溫灸來治療。艾灸療法通過對經絡腧穴的溫熱刺激,起到溫經通絡、散寒除痹的作用,以加強機體氣血運行,達到治療和保健的目的。艾是純陽植物加上火的熱力滲入陽氣驅出陰邪,艾灸療法對濕寒之證特別有效。
艾灸的作用四、調節陰陽
人體陰陽平衡,則身體健康,而陰陽失衡人就會發生各種疾病。艾灸可以調節陰陽補益的作用,從而使失衡之陰陽重新恢復平衡。
艾灸的作用五、回陽救逆
正所謂“藥之不及,針之不到,必須灸之”艾灸有回陽救逆的作用在古書上就有記載。氣陰兩脫急取神閼、關元艾灸以回陽救逆。
陽氣虛弱不固,輕者下陷,重者虛脫。艾葉性屬純陽,火本屬陽,兩陽相合,可益氣溫陽,升陽舉陷,扶陽固脫。
艾灸的作用六、防病保健
現代科學證實:灸法能加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,加速各種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抗體的產生,提高其免疫效應,增強人體免疫功能。同時灸法還能改善人體各個系統的功能,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,從而有利於多種疾病的康復。對現代的亞健康有很好的調節作用。現代多用於溫灸,溫灸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養生和保健,很多美容院養生館也都增加了溫灸項目。
艾灸與其他中醫療法有何不同?
中醫是我國傳統醫學的精髓,中醫大體有5大療法,針、灸、藥、罐、推拿。艾灸是純自然的療法,是5大療法中唯一的物理和藥理相結合的療法,純天然的自然療法。針療有一定的損傷而不容易掌握,藥也會對身體產生一定的副作用,不適應作為日常養生保健。拔罐和推拿只是作用在肌膚腠理是純物理的療法。
艾灸的作用在古代很多醫書中都有記載。針之不及,藥之不到,需灸之。就是說扎針和吃藥都不管用的病要用艾灸來治。還有“七年之疾當求三年”“若要身體安,三裏常不幹。”都是說艾灸的療效。
艾灸在古代多用的是疤痕灸,就是用點燃的艾炷直接在皮膚上燒,會產生疼痛感,還有流膿結痂。現代人接受不了,所以艾灸到現代險些失傳了。北京綠島經過多年總結研究,將艾灸演變成適合現代人的懸灸和溫灸,讓神奇的艾灸再現神效。
艾草在藥用價值上的體現
艾草,是我國廣泛用於藥用領域的植物之一,在我國傳統習俗和中醫理論上都有著廣泛的應用。傳統習俗上,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密不可分,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,一來用於辟邪,二來用於趕走蚊蟲,稈枯後的株體泡水薰蒸以達消毒止癢,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薰蒸。傳統中醫藥性理論認為艾草有理氣血,逐寒濕、溫經、止血、安胎等作用。現代實驗研究證明,艾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;平喘、鎮咳及祛痰作用;止血及抗凝血作用;鎮靜及抗過敏、護肝利膽作用等。在臨床應用方面,艾葉廣泛應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崩漏、痛經,治療呼吸道疾病如支氣管炎、肺結核、感冒等艾草可作“艾葉茶”、“艾葉湯”、“艾葉粥”等食譜,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。
艾草有著悠久的歷史,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艾以葉入藥,性溫、味苦、無毒、純陽之性、通十二經、具回陽、理氣血、逐濕寒、止血安胎等功效,亦常用於針灸。故又被稱為“醫草”,現在臺灣正流行的“藥草浴”,大多就是選用艾草。有著悠久歷史的艾草更是有著廣泛的分佈。全球範圍內主要分佈于亞洲東部,如朝鮮半島、日本、蒙古在我國的東北、華北、華東、西南以及陝西及甘肅等均有分佈。其適應性強,普遍生長于路旁荒野草地。只要是向陽而排水順暢的地方都生長,但以濕潤肥沃的土壤生長較好。在湖北蘄州等地,至今還流傳著“家有三年艾,郎中不用來”的諺語。足以證明艾草的藥用上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艾灸肚臍可健康長壽
肚臍又叫神闕穴是養生保健的一個要穴,經常艾灸肚臍可以健康長壽。
不僅可以調理脾胃,促進腸蠕動,而且對女性宮寒,月經不調很有好處。
明都穆的《都公談纂》記載有這樣一件趣聞:永樂年間,嘉興人金晟任刑部主事。一次討賊中,官府捕到強盜多人。令金感到驚奇的是:強盜的頭目竟是一位“年百八二十五歲“的壽星,此人看上去卻毫無老態,而“面如童子”。金初不信,於是擬文派人到犯人原籍調查取證,結果無誤。金於是親審該盜首,“問其以致壽之故”。犯人說:少時居荊山(今屬湖南)時,聽一異人告之:常以草灸其臍,令人多壽。於是自己長期操行此術,“遂知至此耳。”
類似的記載也見於其他古代醫書中。如宋代《針灸資生經》載:“有人年老,面顏如童子者,蓋每歲以鼠糞灸臍中一壯故也。”
《清太醫院選方》中載有一名為“酶麟固本膏”的貼臍方,傳說慈禧太后曾以此膏攤貼來治療腸胃功能失調症。
“臍”是什麼?臍,俗稱肚臍眼。以現代醫學的觀點看,“臍”只是初生兒臍帶脫落後遺留下的一個疤痕組織;但中醫認為,臍中是一個具有治病作用的重要穴位,名叫“神闋”。此穴被認為是經絡之總樞,精氣之彙海,能司管人體諸經百脈。當人體氣血陰陽失調而發生疾病,通過刺激或施藥於神闋穴,便有調整陰陽平衡、氣血和暢的功能,收到驅邪治病的之功效。
“灸臍”的作用
有趣的是,有科學家用“黃金律”來測量人體,結果驚奇的發現:從肚臍到腳的長度,與肚臍到頭頂長度的比值,恰好等於0.618,就是說,肚臍正位於人體的“黃金分割點”上。而現代科學研究表明。0.168在養生中起重要作用,所以“黃金分割點”應是調整人體功能的最佳作用點。實驗研究也證明:通過藥熨、艾灸等刺激,有助於調節人體神經系統及內分泌活動,尤其是能顯著提高人體免疫功能,從而訥訥感起到扶正祛病、益壽延年之作用。
一般來說,艾灸肚臍注意事項有三:第一,臍部有損傷、炎症者及孕婦禁用;第二,剛吃完飯或空腹不宜灸臍;第三,艾灸不可離臍部太近,否則易燙傷。
艾灸關元的作用
關元穴是人體保健要穴之一,艾灸關元堅持一段時間可以健康長壽、增強體質。關元穴是人體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,足厥陰肝經在任脈的交會點,此穴有精宮、丹田等別名。艾灸關元穴可以治療一切陽虛症、氣虛症,如氣喘短氣、畏寒怕冷、遺尿、小便頻數、尿閉、泄瀉、腹痛、遺精、陽萎、疝氣、月經不調、帶下、不食、精冷、中風脫證、虛勞羸瘦等等。
關元穴又是小腸的募穴,所謂募穴,是臟腑之氣彙聚於腹胸部的意思。小腸是人體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,而灸關元就能很好的促進腸道功能,增強其對營養物質的吸收能力。
古今醫學家都認為關元穴是一個能起死回生的重穴,並且都認為刺激該穴的重要手段就是灸。艾灸此穴一定要掌握火候,那就是要溫而不燙,灸的時間要長,持續地溫灸,達到熱量內透,自覺腹內暖洋洋,熱乎乎,像融化般的舒適狀態。灸到紅暈為度。艾灸關元穴見效,腹內的寒氣會立時覺消散。每次灸的時間一般20分鐘左右,或長些,依個體的舒適度為限,隔日一次或每週灸兩次即可。
陰虛體質者艾灸關元,要注意時間不要太長,最好配合下肢太沖等穴位,體質不同灸的穴位和治療效果也不同。
艾灸足三裏的保健作用
艾灸作為我國的傳統治療方法,在強身保健、祛病防病方面,有其獨到之處,而足三裏穴作為一個常用穴,在艾灸保健時是不可或缺的。艾灸足三裏不僅僅在治療疾病方面能夠“百病皆治”。與其他多數穴位還不同的是,足三裏是自古至今的日常保健要穴。在選擇艾灸保健的穴位中,足三裏無疑是首選的穴位。足三裏又名下陵,為胃的下合穴,胃經的合穴,之所以稱它足三裏,一是因為此穴位於膝下3寸;二是因為此穴統治腹部上、中、下三部諸症。;裏;字含寬廣之意,古代;井田制;九百畝為一方裏,故以足三裏寓其治病範圍廣泛。其定位:仰臥伸下肢,或正坐屈膝,在小腿前外側,當犢鼻下3寸,距脛骨前緣一橫指。
唐代王燾在其所編著的《外台秘要》中如是說:凡人年三十以上,若不灸三裏,則令人氣上眼暗,以三裏下氣。日本古人有;莫與沒有灸足三裏的人在一起旅行一說,中國民間甚至流傳灸一次足三裏等於補一隻老母雞的說法。而俗語若要安,三裏常不幹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如果想要身體安康,就要使足三裏常常保持濕潤的狀態,其實就是在足三裏行化膿灸的意思。
艾灸足三裏用於防病保健,增強機體抗病能力,早已為歷代醫家所認同。在五行學說中,胃屬土,胃經上的足三裏是土經中的土穴,尤善健脾和胃。凡胃腸道疾病,不論虛實寒熱之證,都可針灸足三裏調治。中醫認為,脾胃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,五臟六腑賴之充養。所以,調補脾胃重穴足三裏可以補益氣血,扶正培元,達到保健防病、強身健體的目的。
艾灸調整人體的機能具有整體性,通過溫熱刺激足三裏,促進氣血運行,起到散寒驅邪、止痛、化瘀消腫的作用,並能健脾補胃,增強正氣的抗邪抗病能力,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,從而發揮其防病強身、延年益壽的作用。現代醫學實驗研究表明,艾灸足三裏能提高紅細胞免疫功能,而且效果與艾灸的時間有一定的關係。
脾胃虛寒用艾灸療法調理
脾胃虛寒的人在冬天特別容易犯病,而犯病了還不好治療,所以很多人都在尋求有療效的治療方式,艾灸可對抗虛寒症,有通經活絡,散寒止痛的療效。中脘和足三裏都是調理脾胃的要穴!中脘,就在心窩處,是任脈與胃經交彙的樞紐,常言說“得胃氣者生”,中脘就是調理胃氣的要穴。足三裏,是個強身健體的萬能穴,長壽穴。古今許多醫家都對此穴推崇備至。因此流傳著“若想胃裏安,三裏常不幹”說法。這個“常不幹”,指的是用艾灸條熏灼穴位,使該處的皮膚起水皰,又稱其為“灸花,灸瘡”,這水皰老流水,可以及時把脾胃的寒濕祛除,“常不幹”因此而來。有關研究發現,按摩或針灸足三裏,可以改善胃的蠕動和胃的供血狀況,刺激消化液的分泌,從而增強消化能力。用艾灸不但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,而且還能提高脾胃經絡的溫度,驅除寒氣。脾胃虛寒的原因,就是溫度不夠足,引起局部血管痙攣,供血不好,溫灸足三裏,就可以調整解決脾胃的氣血供應。同時還能將溫熱之氣下傳到腳,引血下行,溫煦整個下肢,改善“冰腳丫子”的問題。
正確使用艾灸療養照顧自己的身體是我們大家應該注意的生活理念。
艾灸補充陽氣效果好
艾灸補充陽氣,扶正祛邪,補益強身,能啟動提高免疫系統功能,促進新陳代謝,強內通外,增強處突應激能力。艾灸具有特殊的純陽之性,能使人陽氣足,精血充,扶正祛邪,固本強身。具有增強人體免疫、消化、迴圈、排泄、生殖泌尿系統機能的作用。
傳統中醫認為,人體氣血的迴圈,臟腑、經絡的生理活動,都是以陽氣為根本,陽氣是生命的動力,人體陽氣充足旺盛,就好象太陽當空,大地上的萬物就有生髮之機;倘若人體的陽氣衰敗,就好象天空佈滿了陰雲萬物就會枯亡。
陽氣充盛氣血就會充盈,臟腑經絡的功能就會正常,人體的防禦能力就會加強。正如《內經》所講“正氣記憶體,邪不可幹,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”。好像一座堅固的房子沒有縫隙,那麼再大的風雨也不怕。所以,艾灸能夠起到防病調病,養生保健,抗衰老的作用,能夠使人身體健康,益壽延年。
常用的艾灸穴位有哪些?
艾灸用於養生保健,艾灸治療常見病有很多,操作簡單,效果好,常用的艾灸穴位都是比較容易找,容易操作,對一些疾病的普遍治療穴位。對一些常見病及亞健康問題都有好處,下面介紹一些常用的艾灸穴位。
1、延年益壽保健灸:取穴:足三裏(定位於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,脛骨前脊外側一橫指處)、氣海(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.5寸處)、關元(位於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)。
2、胃病(胃痛、消化不良) 主穴:中脘穴(位於腹正中線臍上4寸處)、足三裏(定位於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,脛骨前脊外側一橫指處)。
3、頸椎病(肩頸僵硬、酸脹、痛麻)主穴:大椎穴(第7頸椎棘突下低頭頸椎棘突最高處)肩井穴(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中點)阿是穴:肩頸部周圍壓痛點。
4、腰痛:(骨質增生、腰肌勞損、椎間盤突出)主要灸療部位:阿是穴(腰部肌肉酸痛點、壓痛點、腰骶區)腰陽關(第四腰椎棘突下)腎腧穴(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.5寸)。
5、肩周炎:(胳膊抬舉困難、手麻)主穴:肩井穴(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中點) 阿是穴:肩區肩胛骨區周圍痛點。
6、腿疼/關節病:(關節炎、腿腳不利、老寒腿)主穴:內外膝眼(髕骨尖兩側凹陷中)委中穴(膕窩膕橫紋中央)阿是穴:膝關節周圍痛點。
7.腳跟痛:主穴:阿是穴(疼痛點)、昆侖穴:足外側,外踝尖與跟腱間凹陷處 照海:內踝尖下方
8、婦科:(痛經、盆腔炎)主穴:神闕穴(肚臍眼)三陰交(內踝高點上3寸)腎腧(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.5寸)大腸腧(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.5寸,系皮帶處)。
9、男科(陽痿、前列腺炎)主穴:關元穴(腹正中線臍下3寸)腰陽關(第四腰椎棘突下,系皮帶處)三陰交(內踝高點3寸)阿是穴:腰骶區域。
我們雖然介紹了一些常用的艾灸穴位,但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適用情況也不同,要想達到最佳的效果最好還要搭配適合自己體質的穴位,最好找專業艾灸人士進行調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